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无标题文档
现在的位置: 共和新闻网共和简介
共和县情
来源: 共和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4-03-10 15:52:06
编辑: 超级管理员

  共和县情

  【概况】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进藏咽喉”之称,位于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南岸,“中华母亲河”黄河之北。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带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侧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区和黄河谷地,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320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共和县府及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距省会西宁142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全县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4.45万户、13.6万人,有藏、汉、回、蒙、撒拉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2.6%,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5%。全县耕地面积46.96万亩,草场面积1932万亩(可利用草场1828万亩),森林面积294.71万亩,水域面积419.02万亩。共和区位优势明显,东临西宁、背靠藏区、辐射青南,青藏109、青康214国道和共玉、共茶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属西宁“一小时经济圈”和兰西城市群规划范围,是承接东部城市群和连接海西、青南、西藏等地商贸物流的枢纽和重要集散中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蚕豆、油菜、马铃薯等。矿产主要有铜、铁、金、大理石、花岗岩、铅、锌、银、镍、锰、铂等20多种。共和县拥有农牧、矿产、水电、地热、旅游、中藏药、清洁能源七大优势资源,蕴藏着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共和县的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具有独特的优势,适合观光、休闲、生态、科学考察、探险等,对游客极具吸引力。

  【综述】近年来,全县经济发展迅速、质量和效益得到有效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17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31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7.7亿元,同比增长15.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16亿元,同比增长0.2%,三产结构比为13:52:35。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81.8亿元,同比增长45.8%,其中完成县属固定投资67.74亿元,增长59.5%,投资总额再创新高。不断加强财源建设,挖掘增收潜力,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18年底完成公共财政收入2.81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44元,增长7.8%;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97元,同比增长9.1%。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4亿元,增长6.8%。牢牢把握国家支持藏区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乡村振兴等发展机遇,认真开展“项目生成年”活动,全年落实各类项目219项,开工180项,开复工率达82%。哇洪水库开工建设,青海湖机场、龙羊峡镇风貌改造、黄河水利博物馆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恰卜恰河防洪工程、恰卜恰城镇供水管网扩建二期、共和县养老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推进有序。认真落实国务院民间投资“新十条”,严格执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完成民间投资19亿元,实施特许经营项目3个,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在建设绿色文明和谐美丽小康新共和的进程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历史沿革】共和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羌人先民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商、周时期,羌人部落以青海湖为中心,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西汉时,居住在大允谷和大小榆谷(共和、贵德一带)的先零羌首领杨玉接受了中央王朝“归义羌侯”“帅众王”封号,受“护羌校尉”节制。汉元始四年(4),王莽设西海郡,其辖区包括今共和大部分地区,梁大同六年(540),吐谷浑国王夸吕建都于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铁卜加草原),是中国历史上在青海牧区建立的第一个封建王国。此后,历代王朝或弃或置,先后由吐蕃诸部落、蒙古族部落统治。民国18年(1929年)7月,青海省将西宁辖地郭密、湟源辖地恰卜恰析置共和县,是共和县建制之始。1949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共和,9月27日共和县人民政府成立,为省直属县。1953年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共和改为州属县至今。

  【自然环境】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位于著名的青海湖之南。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8°54′—101°22′,北纬35°46′—37°10′之间,其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带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侧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区和黄河谷地,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3200米。最高峰鄂拉山到切龙岗,海拔5290米,最低处是黄河谷地龙羊峡,海拔2460米。属高原大陆气候,干旱少雨、气候温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7—6.3℃,年均降水量250—420毫米,年平均风速1.3米/秒。

  【畜牧业资源】共和县是海南州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牧场辽阔、水草丰美、气候宜人,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利用草场面积1828万亩,2018年存栏各类牲畜147.79万头(只),年产羊毛2110吨,年产牛羊皮4.9万张,肉类产量16912吨,牧畜以藏系绵羊和享有“高原之舟”美称的牦牛为主,除肉以纯天然、低脂肪、高蛋白被誉为绿色食品外,其皮、毛、绒、骨、血、肠,都因野生放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畅销国内外的这种羊毛又被称“西宁大白毛”,具有纤维长、富光泽、弹性好等优点,是生产长毛绒、编制地毯等纺织品的上等原料,牦牛绒以细度均匀、强度高、伸度和弹性好、保暖、轻便等优点,用于牛绒衫等高档纺织品,绵羊、牦牛的皮张是制革行业的重要原料。骨骼、血等已被逐步开发为各种补钙剂和生物药品。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农业资源】共和县现有可耕地总面积46.96万亩,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冲积河谷地带,土地肥沃,加之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粮食单产较高。主要生产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等,特别是青稞为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所产蚕豆粒大、饱满、无虫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青海省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油菜籽以含油量高、味美色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马铃薯以含淀粉量高、糖分多、营养丰富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

  【中药材资源】共和县境内天然中草药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甘草、大黄、雪莲、当归、羌活、麻黄草、沙参、贝母、枸杞、秦艽、当参等100余种。小面积人工试种板蓝根、甘草、大黄、黄芪、藏红花等中药材,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共和县中药材种植正待大面积推广。利用中藏药材开发中藏药品和保健药品已成为共和县近年来的新兴产业。

  【矿产资源】共和县境内主要有铜、铅、锌、钨、锡、金、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石灰石、白云石等20种余矿产。探明倒淌河裕龙沟铜储量4687.18千吨,镍储量4842.92吨;切吉乡哇洪河矿区花岗岩矿储量5360千立方米;沟后大理石矿储量17666千立方米,花色品种多、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高,除作为装饰性材料外,具有较高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价值。特别是白色大理石有“汉白玉”之称,储量大、易开发、价值高、含钙量丰富,综合利用价值高:红色花岗岩被称为“高原红”,可与国内生产的“晚霞红”、“贵妃红”媲美。

  【旅游资源】共和域内丰富多样的自然地貌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具备培育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有独特的优势,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带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侧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区和黄河谷地,青藏公路109国道、青康公路214国道穿境而过,历史上的“羌中道”、“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跨越县境,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组成部分。闻名遐迩的草原门户、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经过的日月山--屋脊宝鉴、高原明珠--青海湖,万里黄河第一坝、黄河明珠--龙羊峡水电站,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倒淌河就在境内。2018年县内有5A级景区1家(青海湖)、4A级景区1家(龙羊峡)、3A级景区1家(千卜录寺)、2A级景区1家(倒淌河),都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除此之外,还有尚待开发的草原生态、宗教文化、高原避暑等旅游资源。

  共和高原风光雄伟壮观,民族风情淳朴,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原生态广源辽阔的世界屋脊风光引人入胜,神秘而博大精深的藏区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以藏族历史、宗教、服饰、饮食、节庆文化和民族歌舞、神话传说等为积淀的文化底蕴厚重。近两年来,共和借助青海湖、龙羊湖两张名片,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改善基础条件和旅游环境,2018年龙羊峡景区完成投资6.12亿元,完成了黄河大侠谷景点、土林公园、滨水公园、东大山景点等二期项目建设。同时,每年节庆假日期间依托民俗、服饰、饮食、宗教、歌舞、礼仪等浓郁的民族文化,广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赛马、民族射箭、民歌弹唱、民族歌舞等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和各种民俗表演活动,展现出共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有游客的不断光顾。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351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实现旅游总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15.8%。

  【水资源】全县水资源总量为6.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6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57.05%,地下水资源量为2.71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42.95%。黄河在县境内流长90公里,境内有举世闻名的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0亿度。其库区面积达383平方公里,库容247亿立方米,具有水温适宜、水质好、湖水平稳等发展渔业的优越条件。目前,人工养殖的池沼公鱼、高白鲑等高原冷水鱼种,已形成一定规模,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冷水鱼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全省的90%以上。同时,广阔到水域、平稳的湖水也是开展水上运动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新能源】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是共和县潜在的优势。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空气洁净,阳光灿烂,日照充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据测定,共和县各地日照百分率高达61—69%,太阳直辐射很强,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6564.26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907.8小时,风能可用时间频率在60%以上,全年时数超过5000小时,是青海省可用风能的主要地区之一。共和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区(倒淌河、塔拉滩、切吉等地)均可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工业经济转型升级,2018年国内首个100兆瓦光伏实证实验基地建成投产,全省首个100兆瓦光伏扶贫和20兆瓦储能示范示范项目落户共和,切吉45万千瓦风电项目进展顺利,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全县光伏、风能总装机容量累计达6692.5兆瓦,实现并网发电5808兆瓦,共和成为全省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之一。

  【地热资源】共和县境内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资源储备丰富,具有温度高、埋藏浅、分布广的特点,分布在黄河周边及恰卜恰河下游。经勘探,地热水温最高可达到91°,地热流体质量好,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1.799g∕L,属微碱水,除此之外含有多种特殊离子和微量元素等,这些微量元素对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有特殊的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地热储盖厚度大,隔水保温性能好,热储埋藏浅,易开发利用,热储性能好,具有热流体量大、质量好、温度高的特点,地热资源作为清洁能源,在高寒地区可广泛应用于采暖、医疗保健等项目,也可用于开发游泳等冬季体育项目。近几年,共和盆地勘测确定存在高温优质干热岩资源,首次在共和盆地钻获高温优质干热岩体,2017年在地下3705米深处钻获温度达236摄氏度以上的干热岩,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重大突破。

  【行政区划】共和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北靠位居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南临“母亲河”---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青海青南藏区毗连,县辖11个乡镇(7个镇、4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塘格木镇、石乃亥镇、江西沟镇、黑马河镇、沙珠玉乡、铁盖乡、廿地乡、切吉乡。境内有:共和县切吉林场、青海省湖东种羊场、青海省巴卡台农牧场、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青海省江西沟农场),99个行政村,17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在此的各族人民淳朴善良,长期以来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创造和保持了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恰卜恰镇位于县境东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隆宝赛钦山最高峰4200米,恰卜恰河谷最低点2759米,年平均气温3.4℃,月平均气温(7月)22.1℃,月平均最低气温(1月)-18℃,平均年降水量321.4毫米,无霜期96天,农作物生长季为150-180天,牧草生长季为170-200天。上、下塔迈地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水温高于23℃的有12处,最高水温43℃。青海南山坡,有10平方公里的大理石矿,储量约10亿立方米。是海南州、共和县府所在地,距省会西宁142公里。地跨东经100°24′——100°42′,北纬36°05′——36°32′之间,总面积483.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尕寺、加拉、西台、西香卡、索吉亥、上塔迈、下塔迈、东香卡、次汗素、上梅、下梅、乙浪堂、索尔加、加隆台、东巴。辖城北、城东、城中、金安、城南、城西、工业园等9个社区居委会。世居有藏、蒙、汉、回、土、撒拉等17个民族。2018年底总人口46687人,耕地面积5.9万亩,草食牲畜93045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08.05元。恰卜恰镇城镇建筑具有藏式风格,民族风情独特,草原风光诱人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龙羊峡镇位于县境东南部、黄河上游第一个梯级水利枢纽工程龙羊峡水电站所在地,总面积747.8平方公里。距共和县政府70公里。辖麻尼磨台、瓦里关、龙才、克才、曹多隆、阿乙亥、后菊花、德胜、黄河、多隆沟、次汗土亥、龙羊新村、查那等13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世居有藏、汉、回、土、撒拉等7个民族。2018年底总人口10581人,耕地面积1.97万亩,草食牲畜72330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584.7元。

  倒淌河镇以牧为主,位于青海湖东缘,距县治44公里。全镇总面积2195平方公里,辖拉乙亥麻、次汗达哇、黑科、蒙古、元者、黄科、甲乙、哈乙亥、东卫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湖东种羊场和巴卡台农场2个驻镇单位,2座寺院。居住有藏、汉、蒙、回等民族。2018年底总人口13695人。草食牲畜250831头(只),耕地面积6.5万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820.45元。

  塘格木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治65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辖更尕、黄河、浪娘、中果、加什达、治海、哈干、曲宗、智德、金塘、华塘、达拉、曲让、吾勒、东格、尕当1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居住有藏、汉、回、蒙等民族。2018年底总人口14122人。耕地面积11.5万亩,草食牲畜124038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85.51元。

  铁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治14公里。海拔2600-3400米,总面积982.6平方公里,辖委曲、吾勒、七台、拉才、铁盖、上合乐寺、下合乐寺、托勒台、马汉台、哈汉土亥10个行政村,居住有藏、汉、回族等民族。2018年底总人口6457人,草食牲畜66190头(只),耕地面积1.07万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420.03元。

  沙珠玉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治35公里。辖扎布达、上村、直乃亥、珠玉、种子、上卡力岗、下卡力岗、耐海塔、曲沟、达连海10个行政村,居住有藏、汉、蒙、回、土5个名族,少数民族占41.3%。2018年底总人口7266人,耕地面积2.5万亩,草场面积89.8万亩,草食牲畜30974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050.55元。

  切吉乡经济以牧为主、农业为辅,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治90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总面积4175.02平方公里,辖祁加、乔夫旦、新村、莫合、塔秀、东科、哇合、加什科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以藏族为主,藏、汉、回、土等多民族聚集,少数民族占91%。2018年底总人口9845人,草食牲畜290727头(只),耕地面积8.3万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032.46元。

  黑马河镇位于县境西北部,青海湖西南岸109国道沿线,平均海拔3310米,距县治148公里。经济以牧为主,总面积1140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57.7万亩,可利用草场154.83万亩。辖文巴、正去乎、加隆村、然去乎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座寺院。有藏、汉、蒙、回撒拉、土等6个民族,藏族占82%。2018年底总人口5057人,草食牲畜117386头(只),耕地面积4363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800.71元。

  石乃亥镇以牧为主,位于县境北端,距县治180公里,有草场面积210万亩,可利用草场186.04万亩。平均海拔3200米,总面积1698.2平方公里,辖向公、肉隆、铁卜加、切吉、尕日拉、鲁色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以藏族为主,兼有汉、回、蒙古、土等民族。2018年底总人口7222人,草食牲畜189011头(只),耕地面积9476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033.29元。

  江西沟镇经济以牧为主、农牧结合,位于县境北部、青海湖南岸,距县治108公里,总面积774平方公里,辖莫里、元者、大仓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以藏族为主,有藏、汉、蒙、回、土、撒拉等6个名族。2018年底总人口6801人,草食牲畜97797头(只),耕地面积10.35万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816.21元。

  廿地乡经济以牧为主,位于县境中部,距县治25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总面积747.84平方公里,辖曲什纳、羊让、拉龙、切扎、廿地5个行政村,共有草场99.4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98.77万亩。以藏族为主,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2%。2018年底总人口4753人,草食牲畜96593头(只),耕地面积1.01万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18.44元。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青海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藏族网通
新华网青海频道
青海羚网
青海湖网
海南州人民政...
共和县人民政...
中共共和县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