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无标题文档
现在的位置: 共和新闻网专题专栏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典型宣传
民族团结一家亲 真情温暖在人间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7-08-15 16:36:41
编辑: 共和新闻网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清晨的暖阳撒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赛什塘牧场,走进城西社区的一户人家,一位戴着盖头的回族阿奶,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一件陈旧的外套打理得干干净净。坐在她身边的回族阿爷虽然行动不便,但面容慈祥、目光清澈,第一次听到老两口讲述与一个个有关民族团结故事时,他们的朴实、善良一下就抓住了我们的心。

  两位老人是菊么阿奶和韩木沙阿爷。

  回汉结缘恩深情重

  故事发生在2009年,那时菊么阿奶和韩木沙阿爷在九道班开着一家不大的清真饭馆,在他们周围经常能看到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寒风或烈日下穿梭于垃圾箱之间,佝偻着身躯从杂物中寻找可以回收的废旧物品,衣衫褴褛的他经常徘徊在饭馆门口却又显得囊中羞涩。有一天,韩木沙跟老伴商量,“阿奶,你看这个老人家也是不容易,看着可怜,咱们给他送口热饭去吧?”菊么二话不说就去厨房忙活一阵,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面就给这位拾荒老人送去了。“老人当时穿得破破烂烂,我想肯定好久没有吃一顿饱饭了,我也没啥大的本事,只能给老人煮一碗面,让他填饱肚子。”在菊么看来只是举手之劳的行动却温暖了这位拾荒老人的心。经过一阵寒暄,他们知道了拾荒老人以前的生活情况,原来这位拾荒老人叫张文禄,多年前他的老伴就因病过世了,膝下没有子女,也无其他可以依靠的亲戚,他就从民和老家一路拾荒流浪到共和。那一段时间,菊么阿奶和韩木沙阿爷经常为张文禄提供免费的热饭和热水,看到张文禄的无助,又想到他年事已高,生活窘迫,无人依靠,也许都是经历过苦难的人,菊么和韩木沙决定收留照顾这位拾荒老人。“当看到张文禄孤苦一个人时,我就在想我一定得做点什么帮帮他,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今年71岁的韩木沙淡然地说。虽然无亲无故,但菊么老两口把照顾老人当做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天给老人洗衣、做饭,细致地安排老人的饮食起居,常常做些饺子、煮点牛羊肉给张文禄老人吃。菊么每年都会给老人买几件合身的衣裳,他们还会陪老人聊聊天。就这样,老人在菊么的照料下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2014年的冬天,张文禄老人去世,菊么和丈夫为老人举办了葬礼。虽然简单,但他们夫妻俩,让这位饱经人生沧桑的老人,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悉心照顾藏族继母七载

  “菊么和韩木沙是我遇到最善良和最好的人了。”今年74岁的藏族老阿妈斗毛吉是菊么的继母,患有残疾,这七年来一直生活在菊么家中。

  这两天,斗毛吉因肺结核在省城西宁住院,菊么安顿好家里的一切,拿着行李直奔医院去照顾她的藏族继母。老人吃住有了着落,病了也有人照顾,这让她感觉到家的滋味。斗毛吉回忆起菊么一家这么多年对她的照顾,激动地流下眼泪。

  今年67岁的回族阿奶菊么是共和县上塔迈村人,勤劳质朴的她嫁给丈夫韩木沙后,喜得三子,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却幸福美满。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本宁静安稳的生活。

  菊么已经记不清是什么季节,只记得那天午后传来大儿子出车祸的消息,正在忙活家务的她只觉得天旋地转。原本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而外出务工的大儿子,因为一场车祸截去了手指,更导致他患上了智力残疾。祸不单行,菊么和韩木沙还没有从大儿子出车祸的阴影中走出来,二儿子也因为车祸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面对如此残缺的家庭,儿媳妇在生下孩子仅8天后就选择了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有回来。

  飞来横祸让原本幸福的一家顷刻间支离破碎,菊么和韩木沙看着刚出生不久的孙女,心中像被刀子割开了一样疼。从那以后,韩木沙悲伤成疾,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心脏开始出现问题,几次的心脏骤停让老人不得不前往医院,在胸腔内植入心脏起搏器。再加上脊椎不好,韩木沙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逐渐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于是,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了菊么的肩膀上。

  每天一早,菊么会早早起床,为继母洗脸、梳头,做早餐,虽然如今自己也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可是对于她来说,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照顾好自己年迈的继母。丈夫行动不便,她就把饭菜端到丈夫身边,为了减缓丈夫身体上的疼痛,菊么坚持每天给丈夫按摩,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丈夫韩木沙渐渐能够站起来拄着拐杖走路了,这对饱受生活艰辛的菊么来说是莫大的欣慰。“这几年家里多亏了她,要不然……”韩木沙面对日夜操劳的妻子,有说不出的感激。“虽然我的父亲去世了,但是继母曾对我也有养育之恩,因此,只要她还在,就应该养,就应该让她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菊么说。

  守望相助和土族邻居亲如一家

  “我们两家做了10年的邻居,在长期的相互来往中,我们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结下了深厚的邻里之情。在我们的心里,邻居们从来不分民族,只要有困难就应该互相,帮助现在我们就像一家人似的,真应了‘远亲不如近邻’。”菊么的土族邻居晁生文说。

  每年晁生文家的小院里种的油白菜、菜瓜、韭菜成熟后,他都会给菊么一家送去一些;每次到了开斋节或是古尔邦节,菊么一家都会给晁生文家送去自家做的甜麻叶、馓子、花花。今年53岁的晁生文,一家三口人,他和爱人都在县城务工,儿子在县城高中上学,白天基本都不在家,邻居门口有异响或陌生人在外徘徊时,菊么一家总是会主动关心询问。

  常常,忙完一天家务活的菊么,早早地来到学校门口接9岁的小孙女放学,回到家做好晚饭时看到晁生文家里只有上高中的儿子在家,她便招呼孩子来家吃饭,平日里两家的孩子关系也很好,经常在一起学习和玩耍。看到菊么一家常年精心照顾老人,晁生文深受感动,经常去菊么家帮忙,种菜、栽树、修房、买药……说起这些,晁生文竖起大拇指说:“附近的居民都夸菊么一家,谁都有老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孝老爱亲,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好邻居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说起社区里邻里相助、民族团结的故事,菊么和晁生文两家人说,这都归功于社区居委会的功劳。他们所在的城西社区居住着藏、汉、回、蒙古、撒拉等7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0%,在这个社区经常能听到歌唱民族团结的歌曲和不同民族口音的人在进行交流。社区经常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利用公开栏、信息平台、QQ群、微信平台等发布惠民政策,广泛开展互助关爱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邻里关爱互助。“菊么一家照顾老人的事情,我们社区的人都知道,大家也经常看到他们两家邻居虽然民族不同,但一直互相来往,互相帮助。困难时刻的援手,多年如一日的关照,虽然平凡,却是邻里情的最好见证,也让民族团结、邻里和谐的优良传统在我们社区蔚然成风。”城西社区居委会主任董锦花说。

  一张桌子吃饭,一个屋檐下生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病痛住院,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利益牵绊、没有民族之分,菊么夫妇演绎了一场感人肺腑的人间大爱的和谐乐章。

  这就是菊么阿奶和韩木沙阿爷有关民族团结那些点点滴滴的故事,虽然朴素无华,如同盛开的格桑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青海日报记者/魏爽)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青海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藏族网通
新华网青海频道
青海羚网
共和教育网
青海湖网
海南州人民政...
共和县人民政...
中共共和县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