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无标题文档
现在的位置: 共和新闻网放眼共和
视觉直击:带你走近共和草原塔拉滩上的播绿人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8-08-09 16:57:27
编辑: 共和新闻网

   戈壁深处的播绿人在草沙障中播种柠条种子

  这些天,日月山下的共和盆地如江南一般,每天都有绵绵细雨光临。这个看似恼人的天气,对塔拉滩深处治沙的人来说,却是极其难得的好时刻。他们抓紧时间固定沙梁、播种草种、补修围栏,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驯化这条桀骜不驯的沙龙。

  从共和县恰卜恰镇前往塔拉滩时,阴沉的天空中飘着小雨。我们到达二塔拉后,越野车拐入了一条正在修建的泥土小路,同行的共和县林业局环保工作人员说,这条路离治理沙丘的地方有22公里。

  在开始采访之前,让我们先梳理一下这片荒漠化地带的历史脉络。

  根据《共和县志》记载,塔拉滩属于干旱荒漠化的草原,蒙语意为“草原”或“荒滩”。到了清代时期更名为“哆塘秀玛”,意为“下乏滩”。意思包含有滩大、干旱,人们行走时非常困乏。在与之相邻的沙珠玉,中间有一道沙梁,常年西北风的助力下,沙丘逐渐移动。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一塔拉区域迁移的沙丘曾一度侵袭109国道,养路工人时常清理,才能保持道路畅通。自共和县实施防风固沙项目以来,这一地段草场植被逐渐好转。为了从根本上遏制风沙,草原深处治沙人战天斗地,不仅有效减缓了沙丘的移动,还在沙漠中创造了一片绿洲。

   绿色的希望

  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后,越野车急转而下,不远处的沙梁像一条巨龙,蛰伏在草原深处。它身体上的防风固沙带,如同鳞片一般,蔓延开来,蔚为壮观。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们对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精神肃然起敬。

  一脸黝黑的王生龙在沙丘上忙碌着,他指导大家如何将麦草更好地固定在沙子中。如何种草种,成活率会更高一些。

  “这些天的天气太好了,时常下点雨,沙子比较潮湿,种下去的草种长势好。前期我们种的已经发芽了,栽种的树苗也活过来了。所以,雨天抓紧时间抢种,如果天气晴了,光照太强好多种子就不活了。”王生龙指着正在发芽的草种,给我们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王生龙负责的是共和县塔拉滩沙化土地封禁项目,今年4月份,他们一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沙丘,在附近搭起帐篷,开始在荒滩上种植绿色的梦想。柠条、乌柳、青杨,这些原生物种,在沙漠中安家落户,阻止沙丘侵蚀附近的草场。这些年来,一株株绿色的植物慢慢成长了起来,沙丘不仅不移动了,而且植被渐渐也有恢复的迹象。

  尕周是一名藏族,他家住在青海湖边,从事治沙这项工作已经五年多了。早晨六点他和大家就从帐篷中起来,拿着工具开始工作。八点多的时候,大家伙儿就在沙丘上吃早饭。随后的一天中,他们向沙漠深处一点一点地前进。挖下六十多厘米的深坑后,用水枪注入水,将树苗插进去,及时掩埋,防止水分被蒸发。而且,大家还要对被风沙破坏的固定带修补,巩固原先的治沙成果。

  有人说,十年树木。然而,对于在沙漠中种树来说,绝对是百年树木,种植的艰难程度无法想象。他们每天要跑六十多公里的路,从恰卜恰拉水。运水车一次只能拉25吨,一天拉两次,50吨水在这里根本就不够用。如果遇到了干旱的天气,前期的工作基本上还要重新来一次……

   柠条种子悄悄钻出了沙土

  我们站在沙丘上遥望远方,沙梁的那一边是沙珠玉。当地人把那里曾称为“风库”,是共和县风沙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上世纪50年代,沙珠玉黄沙连片,6级以上的大风天每年达到50天以上。典型的高原荒漠干旱气候使当地居民苦不堪言,常常“被风撵着走”,农田播种两三次才能成活是常有的事。1959年,省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来到沙珠玉开始治理沙害。在沙珠玉先后建立了防风治沙林场、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治沙试验站凝聚了三代致力于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如今试验站有林地1867.5亩,疏林地289.5亩,灌木林地2248亩,全部为人工防风固沙林。同时,设置沙障350公顷,围栏封沙育林(草)2273公顷,四旁植树72万株,建成了333公顷的治沙样板示范区,封沙育草约1333公顷,固沙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560公顷,形成了由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防护体系。

  在双重绿色攻势的夹击下,飞扬跋扈的沙龙渐渐变得温顺起来。而且,沙丘周边的环境渐渐转好,不知名的鸟类出没草丛,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采访回来后,我们从共和县林业环保局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共和县按照全县区域在青海湖流域和共和盆地两大类型区地形特点和现有“两带一网一片”格局,在青海湖盆地,强化原生植被的培育和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在土地沙化严重的共和盆地突出对塔拉滩荒漠化生态进行综合治理。在水土条件较好的黄河河谷地区加快造林绿化,发展林果业,全面提升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整体水平。2000年以来,我县实施退耕还林20.75万亩,人工造林63.17万亩,封山(沙)育林(草)46.99万亩,工程固沙2.1万亩,湿地保护10.3万亩,天然林管护面积136.88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76.6万株。

  读完这一组组数据,我们的视角重新回到沙丘上那一株株浓绿的草芽。我们相信,荒漠上绿色会延伸开来……(作者/祁万强)

   在戈壁深处大家一起合影,希望家中的亲人能看到他们的工作场景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青海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藏族网通
新华网青海频道
青海羚网
青海湖网
海南州人民政...
共和县人民政...
中共共和县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