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无标题文档
现在的位置: 共和新闻网文化旅游
青海探秘:寻觅海南共和塔拉滩下的地下宫殿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8-08-14 17:56:50
编辑: 共和新闻网

  本文作者在上卡力岗村向导鲍占平(左一)的引领下实地考察

  无疑,历史的足迹越是靠近现代,洪荒的远古文化便越加显示出神秘与诱惑的力量。那些在黑暗中高举探索火把和石斧的青海高原先民,唱着生命的颂歌走上文明的历史舞台,在文明破晓的天际,他们有着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精神世界。

  青海文化呈现出多极化的格局,从不同的角度可把青海文化分为若干类。这是因为,在这片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曾有不同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远古文化。

  在挖掘海南故事的过程中,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晓伟向记者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曾有学者提出,位于共和县的塔拉滩,曾有一座不为人知的古城。经历岁月的沧桑后,地下宫殿永远沉睡在了黄沙之中。

  真的有这样一座地下宫殿吗?记者开始了求证之路。

  位于沙珠玉乡废弃的唐蕃古道遗址

  从马晓伟的讲述中,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了提出这一论点的青海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杨全玮先生,并在西宁市采访了他。

  学习历史专业的杨全玮先生对这一论点深信不疑,他说,我省著名学者李文实先生,是他的良师益友,他们曾多次探讨青海的历史文化。李老在研究共和县塔拉滩的历史遗迹时多次实地走访后提出,这里也许有一座吐谷浑王城存在过,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古城被黄沙掩埋,地下宫殿成为了永久的秘密。而且,李老查阅大量的史料后撰写成文,将这一论点刊发在了早期的《青海民院学报》上。

  李文实先生已经故去,更多详细的内容记者无法了解。也无法证实,这座地下宫殿真的存在。然而,当我们从众多的发现中不难看出,这里的确是高原古生物和先民生活的绝佳场所。

  《共和县志》中记载,塔拉滩属于干旱荒漠化的草原,蒙语意为“草原”或“荒滩”。到了清代更名为“哆塘秀玛”,意为“下乏滩”。意思是滩大、干旱,人们在这里行走时非常困乏。与之相邻的沙珠玉,中间有一道沙梁,在常年西北风的助力下,沙丘逐渐移动。上世纪90年代,在一塔拉区域迁移的沙丘曾一度侵袭109国道,养路工人需时常清理,才能保持道路畅通。

  就在这个今天看似黄沙漫天的地方,考古学者一次次有了惊人的发现。当年,乳齿象的化石被发掘,前两年又有剑齿象化石出土。同时,还有各类古生物化石——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发现中不难看出,这些地球上珍贵的物种,曾经生活在水草肥美的大平原上,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慢慢消失了踪迹,它们对青藏高原的演变有着强有力的证据。

  而且,位于塔拉滩附近的沙珠玉黄河古河床上,发育有英德尔海、更尕海、达连海等众多湖泊。二十多年前,达连海的面积很大,分为南海和北海,中间有一道小沙梁相隔,像一个褡裢。所以,也叫作褡裢海(今天已消失)。

  从这些内容不难看出,今天的黄滩曾是水草肥美之地。

  与此同时,生活在这里的牧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古铜镜、古钱币、箭头铁器等物件。根据考证,历史极其久远。各种历史文献典籍,对这一区域也有大量关于人类早期生活的文字记载。

  那么,从以上的文字中是否可以推断,地下宫殿真的存在呢?

  塔拉滩所在地的沙珠玉,被当地人称为“尕巴加项”,意为“白色的山崖”。这里曾有过短暂的繁华,草长莺飞、牛羊成群,被沙土掩埋的乡间小路也曾有过车水马龙、驼铃声声。

  发掘海南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回忆。青海有必要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加以保护,它的意义不言而喻。(作者/祁万强)

  当地村民在沙滩中捡到的古铜镜等物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青海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藏族网通
新华网青海频道
青海羚网
青海湖网
海南州人民政...
共和县人民政...
中共共和县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