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无标题文档
现在的位置: 共和新闻网放眼共和
【媒体看共和】龙羊峡的吟唱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21-10-18 11:16:25
编辑: 共和新闻网

龙羊峡水电站库区龙羊湖。

 

 “龙羊船长”赵永龙。

  西海都市报记者莫青李皓张卫平马璞馨/文马智尧/图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黄河的源头在青海,黄河流经青海的河段全长1693公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为生动展示我省590万各族人民为保护三江源和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本报“走马青南·黄河远上”报道组赴黄河上游沿线实地采访,讲述青海人与黄河的故事。

  “起网喽……”10月12日凌晨4点,龙羊峡水产养殖基地码头灯火通明,一声吆喝惊醒了海南藏族自治州龙羊峡黄河第一峡谷中的精灵们,数以万计的小银鱼被捕捞上岸,今晚,又是渔民马文智的丰收之夜,探照灯照亮了他的笑脸,也照亮他的美好生活。

  河之源起

  青海是西部内陆省份,怎么会有技艺娴熟的渔民,这要从1993年龙羊峡水电站全面竣工说起。

  初见马文智已近傍晚。“你们得快点采访,不然下网的时间就来不及了。”46岁的他充满干劲,步履匆忙,已经把车开到村口等着了,不等说完就奔向码头。

  马文智是龙羊峡新村的村民,水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因为蓄水,农田淹没,整村搬迁至高处,没有了田地如何生存?”马文智苦恼起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政府的帮助下,村里来了渔业养殖专家,将池沼公鱼鱼卵放入捕捞区,还从湖南请来了捕捞能手,手把手地教他们织网、造船和捕鱼。

  “我们都是北方的‘旱鸭子’,一见水就害怕,一上船就晕船,可真是费了不少劲。”马文智回忆当时的情景。

  “可大家知道,这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都在努力克服困难。那段时间,大家一见面就会问,会开船了吗?下的网有鱼吗?”在成为渔民这条路上,马文智下了不少功夫。

  经过两三个月的培训和学习,马文智终于可以自己出船捕鱼了,捕捞到的鱼还不少。

  一晃28年过去了,马文智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渔民,黝黑的脸庞,一双粗糙的大手上还有渔网勒出的深印。

  “我现在有3艘船,两艘手摇船,1艘八马力的机械船,我的渔网最大的45米见方,捕捞最多的一晚,我打了500斤的鱼。”马文智细数这些年捕鱼的成绩,自豪又幸福。

  小银鱼刚上岸就有人等着收购,每斤收购价在6元左右,一晚的努力,马文智收入1200元。“走!回家,我给你们炸鱼吃。”不仅会捕鱼,还学会了做鱼宴,煎炸小银鱼、红烧三文鱼,马文智都不在话下。

  马文智算了一笔账,仅渔业捕捞的收入平均每年4万元,他还有花椒树、果树,一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

  怪不得峡谷间的吆喝声那么洪亮,马文智尝到了黄河水绿色银行的福利,若是捕捞收成好时,他还要在峡谷间高歌一曲,险峻幽深的峡谷在歌声中显得温柔了许多。

  像马文智一样的渔民还有很多,目前,龙羊新村从事渔业捕捞的村民约370人,年收入约9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以上。

  渔民源起黄河水,他们生活在黄河边,他们致富也要靠黄河水。你听,峡谷间的吟唱多么美妙,那是人与大河和谐共处的吟唱,更是大河绿色银行致富一方百姓的吟唱。

  “下网喽……”傍晚,码头的灯星星点点亮了起来,马文智下好了网,期待新的收获。

  河之深情

  “龙二代”赵永龙是青海龙羊峡艺苑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船长,能说会唱,每天穿梭在黄河大峡谷之间。他出生于1984年,是在龙羊峡大坝建设的沙石堆里长大的,父亲赵宝忠是修建大坝的工人,1976年举家搬迁至共和县,大坝建好后就留在了这里。

  “父亲对大坝充满了感情,你看,我们的名字里都带着‘龙’字。”赵永龙说,这是父辈对大坝的深情,更是黄河对于沿线子民的深情。

  说起龙羊峡大坝,赵永龙记得建设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他说,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发电站,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输往西宁、兰州、西安等城市,同时输进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和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支援西部建设。除发电外,大坝还具有防洪、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

  2005年,赵永龙大学毕业,他学的是动物医学专业,本可以留在西宁工作,但是他还是回到了龙羊峡。“父辈们修建大坝时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毕业后,我没有丝毫犹豫地回到了龙羊峡。前些年,随父亲捕鱼,近年来,龙羊峡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我成为了一名船长。”赵永龙说,儿时的记忆挥之不去,一心只想回到这里作出一番事业。

  开船了,一艘观光船行驶在峡谷之间,赵永龙的船上总是人气很旺。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起大坝吗?你们知道这里曾是青海的‘小香港’吗?”船长开始讲述龙羊峡的故事。

  “那是因为黄河干流流经这里,地势险峻,容易形成高度差,还有峡谷峻岭多为花岗岩,坚硬无比。这里曾聚集了四万余名的修建者,犹如香港般热闹。这就是‘小香港’的由来!”听完赵永龙的介绍,游客们笑着思考着。

  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专门要坐赵永龙开的船。“在他的介绍下,龙羊峡是有生命和温度的,黄河水是美丽有故事的。”赵永龙已经是一名网红船长了,短视频平台中的留言让他觉得很暖心。

  因为深爱,所以深情。“我希望和父亲一样,在这里奉献一生。”他说,父亲年近七旬,天气好时,总是带着小孙子来大坝转转,给孩子讲述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日子。

  这是一种精神,龙羊峡精神,这是一种情怀,家国情怀。

  这是一种深情,是对山、对河的敬畏。

  赵永龙已经记不得在这个峡谷里穿梭了多少次,但他记得每一个山谷里的风貌、可能会出现的野生动物,记得鸟儿们飞过水面时的吟唱。

  河之馈赠

  峻峭的岩壁如水墨画一般,黄河水如翡翠带,一路蜿蜒而下。

  “瞧,那是一只岩羊。”

  “在哪里?我们怎么看不到?”

  “岩石间,阳光和阴凉的交会处,它有保护色,你仔细观看。”

  看到岩羊的是旅游文化公司负责人程保明,祖籍河北,在龙羊峡工作十余年也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本领。

  “喜欢这里的山、水,还有野生动物。这是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程保明曾目睹上百只岩羊在河沿饮水,见过觅食的狼,还有在天空盘旋的金雕。

  “近两年,我们经常看到岩羊到河边饮水,它不害怕人,我们也不打扰它。这样的感觉真好。有时候我们会悄悄为这些宝贝拍照。以前见过几十只的岩羊群,今年,我们见到过百余只的岩羊群出现。”说起这些,程保明如数家珍。

  “最高的岩石间,有一些发白的岩石,那儿就是金雕的家。”程保明像是在介绍朋友一样。

  8公里的峡谷水道不长,但对自然与人类的思考却很深刻。站在秋风中,感知这个季节的温度,也感知峡谷的秋。

  “掉头了,大家都回到船舱内,风大。”船长的话音未落,惊起几只鸬鹚飞过,水面上的鸟儿成群结队,船驶过鸟有声。“你看,头顶间的五六只金雕在盘旋,只要有船驶过,金雕就会从巢中出来。”程保明给游客们说着他看到过的动物,大峡谷间奏响大自然的序曲,吟唱人与自然的故事。

  一船的游客都在寻找着岩羊。“你看,在那里。我看到岩羊了。好像有五六只,它们在悬崖峭壁间行走。”游客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

  一景一情皆是和谐,不禁想起古人吟唱:“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月12日,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名单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位列其中,是我省第一个国家公园。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各族群众珍惜大江大河的馈赠,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何尝不是,一船的游客,畅游在绿水青山间。峡谷的秋,就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成熟女子,转身回眸全是故事,低头沉寂全是生命的况味和豁达。

  你听,峡谷间鸟儿的吟唱声不远;你听,渔民在码头间的吟唱犹在耳边;你听,黄河大峡谷人与自然的欢唱无比动听。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人民网青海频道
青海人民政府网
青海新闻网
中国藏族网通
新华网青海频道
青海羚网
青海湖网
海南州人民政...
共和县人民政...
中共共和县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青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青ICP备19000163号-12
免责声明:共和新闻网由中共共和县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共和县委宣传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