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依托特色小镇建设契机,龙羊峡镇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全力打造功能全而精、产业特而强、环境美而优的“万里黄河第一镇”。2017年龙羊峡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和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022年龙羊峡生态旅游度假区获评全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龙羊峡工业旅游基地入选全州唯一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特色小镇成为共和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的“诗和远方”。
传统优势与时代机遇相交融。70年代始,国家水利电力部第四工程局在龙羊峡奋斗近20个春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建起龙羊峡水电站,峡口高坝矗立,平湖浩渺,丰富的水资源成为推动龙羊峡发展的最大优势,后随着水电四局的整体撤离、龙羊峡电厂改革改制及龙羊峡工行委的撤销,人口剧减、产业萎缩,城镇发展衰落的迹象日益突出。为扭转这一局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小镇依托红色情怀、工业文化历史底蕴和“亚洲第一水坝”资源禀赋,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新部署,在产业转型中强筋壮骨、在补齐短板中拓展功能、在宣传推介中打响品牌,种养殖业迈入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步伐,特色渔业立足资源禀赋趋优趋强,文旅产业走出“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休闲运动”新路径,特色小镇逐步构建起“农牧渔旅”四足鼎立的发展新格局。
产业发展与生态赋能相耦合。依托黄河上游地理和气候优势,因地制宜走出“蓝色”渔业捕捞、“青色”特色果林、“绿色”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紧紧围绕现代渔业、智慧渔业、生态渔业的核心方向,主动融入全省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做强做优冷水鱼品牌,发展壮大三文鱼培育养殖和“小银鱼”捕捞产业,三文鱼年产量约1.2万吨,国产市场占有率超50%,“黄河流域的冷水鱼”成为全国渔业市场的主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探索出“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乡村旅游新模式,在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基础上,引进和培育出火龙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5余种,建立起“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家庭农场7个,“南果北种”成功拓展出休闲体验、观光采摘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三色”产业让小镇“生态底色”愈加浓厚。
高位规划与精耕项目相集成。坚持“高点规划、生态优先、多规融合”原则,突出小镇发展历史、区位条件、风土人情,筹资681.6万元先后编制《龙羊峡镇总体规划》《龙羊峡旅游区总体规划》《龙羊峡城镇风貌设计方案》等5项规划和方案,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城镇旅游规划体系,切实发挥了龙头牵引和刚性约束作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龙羊峡紧扣5A级景区创建工作目标,以依山傍水的地形特色、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宜居宜游的原生态色彩为抓手,适度开发、精心重建,投资3.03余亿元实施水陆交通、保障性住房、电力通讯、文体等6大类37个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成黄河水利博物馆、龙羊街风貌整治、龙羊峡生态美丽城镇建设,以“补短板、强弱项”之举打牢小镇建设根基,小镇以“凤凰涅槃”之姿重获新生。
多元融合与惠民利民相协同。追寻红色记忆,突出水电站工业遗迹、黄河水利博物馆和水利建设历史等红色文化元素,发展集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教育、文化体验、游船参观等一站式“红色旅游”;依托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色和高海拔低氧的气候优势,举办承办彩虹跑、西部篮球邀请赛、三文鱼峡湾挑战赛、环湖赛、高原越野精英赛等赛事活动;发挥乡野园林、地热温泉、丹霞土林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以田园观光、休闲度假、乡野民宿等为载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成功打造“红色+体育+生态”旅游综合体,建成养殖型、旅游型、种植型村集体经济13个,年均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吸纳本地就业群众2100余人,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五年前翻了一番,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