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共和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探索打造“三治四化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找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职能定位,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县、乡、村三级383个网格,配备2774网格员,将维护稳定、治安防控、法律权益、矛调化解、为民解忧等职能融入网格管理工作,让“小网格”在社会治理发挥“大作用”,全力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整合资源,建好维护稳定“安全网”。全面推行“警格+网格”维稳安保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层辖区民警、村(社区)警专业防控能力强,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等“双网”联动优势,整合党员干部、村(社区)“两委”班子、草(林)管员等享受财政补贴人员纳入基层维稳力量,组建县乡(镇)村(社区)110支4251人的三级“红袖标·平安守护”治安群防群治队伍,统一编码管理,下沉网格配合开展治安巡逻、环境治理、旅游乱象整治、辖区治理等工作。吸收200余名的哥、快递小哥充当社会治安防控“千里眼”“顺风耳”,落实“两巡防控”“1、3、5”快速响应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对人员密集场所、重点要害部位、关键基础设施的巡逻防控,及时排查处置各类安全风险隐患,有效防范不稳定事件发生,实现了对网格内社会治安的全方位管理。近三年,网格内及时发现并处理刑事案件551件,行政(治安)案件2591件,“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数字赋能,建好治安防控“智慧网”。发挥信息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以“雪亮工程”为依托,坚持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健全完善“科学研判+信息共享+问题化解”机制,充分运用网格员管理、信息采集、问题事件上报、工作考核评价等功能,通过网格员手机端APP和乡镇、县综治中心平台的一键互联,建立事件上报、流转、处置、反馈、评价等全过程智能回溯体系,为矛盾纠纷化解、重点人员管控、治安风险排查等工作的精准决策提供信息数据支撑。整合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县综治维稳中心,建立共和县市域社会治理智慧中心,对乡镇、寺庙、学校等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3877路监控点位进行实时检测,做到了对各类事件监测预警、分流处置、跟踪问效,实现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群众“看得见、管不了”,政府“管得了、看不见”的问题。持续发挥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视频指挥调度功能,高效处置社会治安、防汛防灾、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工作中出现的突发情况,近三年,开展指挥调度200余次,妥善处置群众求助8102件,举报投诉394起,有效提升了应急处置工作能力,全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精准服务,建好法律权益“保障网”。积极发动网格内法官、检察官、警官、党校讲师、律师和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等法治讲师团、双语普法小分队,分层分类、按时按需深入企业、学校、村(社区)、寺庙,广泛开展平安建设宣传月、“八五”普法宣传、“法律十进”等活动。全面推行22名法官与乡镇“点对点”法律服务,为群众精准提供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全县383个网格内因地制宜建立法治文化公园1处、普法驿站1个、法治宣传栏135个、法治文化长廊30处、法律服务亭2处、法治图书角128家,累计推出300余期专题普法内容。全力推进党政机关、村(社区)法律服务工程,加强网格法律服务资源的整合利用,统筹组织律师、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法律服务力量融入网格管理,实时对困难家庭、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党建+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合法权益。11个乡镇、39个部门组团式法律顾问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近三年,全县网格内共受理各类群众求助8102人次,举报投诉394人次,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7件,公证援助674件,公证办理1320件。
多元调解,建好矛盾纠纷“化解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共和化,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工作思路,创新打造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评估反馈为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辐射引领乡镇“1+2+3”和村(社区)“1+2+N”调解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网格化联调体系,形成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协作联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吸纳64名行业调解专家和25名专职调解员组建“两专队伍”,协助社区民警、网格员在日常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中通过主动摸排走访、受理综治信息平台诉求等途径,及时排查和掌握网格内各类矛盾纠纷的苗头隐患,切实将劳资债务、家庭邻里、涉疫就医、涉诉信访等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实行矛盾纠纷化解闭环机制,推行“坐班门诊、进村出诊、集体会诊、上门复诊”的“四诊疗法”,加强诉调、访调的联调联动,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里”的工作目标。以平安建设千分制考核工作为契机,与毗邻县召开平安边界共建联席会议,签订《平安边界联防协作协议》,加大两地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确保边界地区和谐稳定。近三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623件,成功率达96%以上,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践行宗旨,建好为民解忧“服务网”。把网格化管理工作作为民生实事工程抓紧抓实,将“办实事、解难题”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行“党员入格、一网兜底”服务机制,谋划开辟“党建+基层治理”新途径,将辖区党员、干部、群众编入村(社区)网格开展志愿服务,构建了“党支部+党员+网格员”的扁平化服务管理体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实村(社区)干部“轮流坐班”和“代办制”等网格化服务,主动上门帮助解决村(居)民急难险事、群众咨询、政策宣讲、办理服务事项。探索建立以户为自治单元的“户长制”,以5—15户为单位,推选产生户长代表,形成了以户长为基础、以村(社区)“两委”为骨干、以乡(镇)党委政府为核心的“解决问题一通到底、社情民意一传到顶”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切实做到了群众诉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